民眾劇場的概念,源於巴西戲劇工作者、理論家奧古斯都.波瓦創建的「被壓迫者劇場」。在20世紀60年代,波瓦從第三世界的革命出發,發展出不同於西方自亞里斯多德以來的西方主流劇場美學。
【時間】 | 02 月 29 日 (三) 19:30 - 21:00 |
【地點】 | Café Philo 慕哲咖啡館地下沙龍 |
【地址】 | 台北市紹興北街3號 B1 (捷運板南線,善導寺站六號出口) |
【主講】 | 鍾喬 | 差事劇團團長 |
【主辦】 | 青平台 |
現在就報名 |
劇場是民眾發聲的場域
文 / 何旻燁 (青平台)
在台灣小劇場運動的歷史發展過程中,有一個和社會運動連結的傳統;而在劇場界中,有二個人曾經在陳映真創辦的《人間》雜誌社擔任過記者,一個是王墨林,另一個是鍾喬;而這兩個人當中,有一個並沒有導演的背景,但他創立了差事劇團,那就是鍾喬。
鍾喬本名鍾政瑩,台灣苗栗客家人,1956年生於台中。中興大學外文系畢,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。1989年,他以《人間》雜誌報導者的身份,赴韓國報導民眾戲劇「培訓者的培訓工作坊」,見識到戲劇作為一種教育的力量。
1995年,鍾喬與日本帳蓬戲劇「野戰之月」的劇作家兼導演櫻井大造在菲律賓相識。1997年,鍾喬結合他在菲律賓民眾劇場學習到的一些即興表演方法,再加入帳篷劇中的「自主稽骨」(演員與自己內心世界的對話),創立了差事劇團,為底層發聲。
民眾劇場的概念,源於巴西戲劇工作者、理論家奧古斯都.波瓦創建的「被壓迫者劇場」。在20世紀60年代,波瓦從第三世界的革命出發,發展出不同於西方自亞里斯多德以來的西方主流劇場美學。
秉持著這樣的理念,差事劇團不但和社區結合,在九二一大地震後進駐災區,協助石岡地區婦女成立「石岡媽媽劇團」,近幾年也致力於「市民劇場」,協助南洋姐妹會成立南洋姐妹劇團,或針對文化地景如眷村和寶藏巖製作「眷鳥歸巢」及「台北歌手」等戲。
鍾喬表示,這幾年失業率增加,小劇場的青年觀眾增加很多,因為青年會開始思考自己是不是社會上的弱勢族群,不過投入小劇場的青年雖然增加,但他們的反對標的並不清楚,而且他們的力量也呈現零碎化的現象。
鍾喬小檔案:
詩人、作家、劇場工作者。1956年生於台中。中興大學外文系畢業,中國文化大學藝研究所碩士。1980年代中期,投身報導寫作行列,參與諸多社會運動,並與楊渡、詹澈組織「春風詩社」。1990年代初,廣泛接觸第三世界「民眾劇場」戲劇,並組織「差事劇團」。
曾多次策劃國際性的劇場交流活動與戲劇節,積極參與亞洲文化主體的發聲,串連亞洲各國的藝術工作者。九二一大地震之後,種種民眾戲劇經驗匯聚到災區的一個角落,展開了另一階段的深根實踐。曾編導小劇場作品《逆旅》、《士兵故事》、《記憶的月台》、《海上旅館》、《霧中迷宮》,作品曾受邀前往日本、澳門演出。
劇場相關作品有《邊緣檔案》、《亞洲的吶喊》、《觀眾,請站起來》等文集與劇作集《魔幻帳篷》,小說有《戲中壁》、《阿罩霧將軍》、《雨中的法西斯刑場》,報導文學有《回到人間的現場》等。已出版詩集有《在血泊中航行》、《滾動原鄉》、《靈魂的口袋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