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p講座《表演藝術與台灣美學》系列 -- 江之翠劇場與南管藝術

cp講座《表演藝術與台灣美學》系列 -- 江之翠劇場與南管藝術


時間:1/31(二)07:30~09:00 p.m.

主持:樂樂背包客棧主人/吳靜慧

主講:江之翠劇場團長/周逸昌

詳洽:(02)87724100

            http://www.ystaiwan.org/



文/何旻燁

在台灣小劇場中有一個煢煢獨立的身影,和它座落的位置一樣,遠離劇場的中心,在一片西風之中自吹自的調,它的表演保留了梨園戲的優雅身段和南管樂的精緻,講的卻是眾人聽不懂的泉州話,這就是位於板橋的「江之翠劇場」。

團長周逸昌1948年出生於台北市、台大植病系畢業,1976年到法國巴黎學電影,1984年回台。他和劇場並無淵源,1986年底參與「當代台北劇場實驗室」的設立,才一腳踏進前衛劇場的領域。

「當代台北劇場實驗室」當時除了周逸昌之外,還包括張照堂、馬汀尼、鍾明德、平珩等人,實驗室的精神強調「此時」、「此地」、「開放」、「實驗」,一共招收了30名團員,訓練地點就在皇冠小劇場。

雖然實驗室最後因團員各有工作、內部成員理念不合,及不知訓練目的為何,只維持一年就解散,然而周逸昌此時已發展出自己對劇場的看法,他認為,若台灣小劇場從理念、觀念、訓練方法、形式到內容都是移植西方,只是西方的末流,劇場應思考自己文化的根。

因此1988年春天,周逸昌帶領了一部分團員另組「零場12125劇團」,到台灣各地參與民俗祭典活動並進行田野調查,如車鼓陣、刈香等;而1980年代也是台灣社會運動風起雲湧的時候,因此他也帶著團員,積極參與社會運動的各個現場,無役不與。

1988年2月20日,他和另一名資深劇場工作者王墨林和達悟族人聯合,共同在蘭嶼策劃「反核廢驅逐惡靈」運動,首度將劇場和社會運動結合,並成為街頭行動劇的濫觴,在該場抗爭中迎風搖曳的大布偶,就是他從留法生活得到的靈感。

到了1993年,社會運動進入尾聲,他才又帶了吳朋奉和吳欣霏兩名團員另外成立了江之翠劇團,但是時代已變換了容顏,除了兩名創團團員相繼離開之外,小劇場主流強調的西方元素和即興創作,也使他講究扎實基本功和彷如師徒制的劇場訓練後繼無人,身形更顯孤單。

周逸昌說,對他影響最大的兩個人是葛羅托斯基(Jerzy Grotowski)和波瓦(Augusto Boal),可見他性格中出世和入世的一面,成立江之翠後,他極少和團員談論他個人的社會觀,因為他認為那是他個人的想法,但現在他認為或許他錯了,因為「如果一個創作的人不關心他人的困境,他自己的困境只會愈來愈大!」

他對時下的小劇場演員也頗有感嘆,因為每個人都急著創作,急著成名,擋不住社會主流價值的誘惑,熬不過一個成熟演員起碼的養成期,「演員是一種技藝,創新也不是憑空想像,而是在舊的東西上長出一個芽。」

今年2月20日蘭嶼達悟族人將發起第四度「反核廢驅逐惡靈」運動,在24年前曾參與過這個運動的周逸昌,在得知這個訊息後,眼中又出現了光芒。

活動票券

票種 販售時間 售價
入場券

2012/01/19 12:00(+0800) ~ 2012/01/31 12:00(+0800) 結束販售
  • 免費
下一步

3 報名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