用科幻創造科技及未來
文|難攻博士‧責任編輯|何旻燁
CYBER這個字眼,相信對科技議題稍有涉獵的人,應該多少都不會沒有印象。
身處新世紀的台北街角,無論在科普叢書、科學論壇、科幻電影,甚至是科技廠商名號或科技產品廣告上頭,Cyber這個「既熟悉又陌生」的符號總不忘如影隨形,時時出現在我們眼前……。
CYBER在華人文化圈子沒有標準翻譯
會說Cyber「熟悉」,是因為我們早已習慣看到Cyber出現時,腦中立即反射式地啟動「尖端、前衛、未來、科技」的聯想序列;而會講Cyber「陌生」,則是由於這個極度常用的字根,在華人文化圈子裡卻至今仍沒有一個標準的翻譯定本。
Cyber這個發明於1940年代的字根,在英語世界裡早已不算是個「新字」:大學校園裡,Cybernetics這門學科被稱為「控制學」、「神經機械學」,甚至是「人工頭腦學」;翻譯書籍裡,Cyberspace被叫做「虛擬空間」、「電腦空間」,或者是「網路空間」;更別提當大眾科幻文化利用Cyber字根造出一堆又酷又炫的複合新辭時(如: Cyborg 、Cyber-culture、Cyberpunk……等),咱們又是如何因地制宜、隨機應變、見招拆招了……
說來慚愧,時至今日無論兩岸三地繁體簡體,見到Cyber出現,我們總不曉得怎麼稱呼才好──用是用了、懂是懂了,但就是沒人能從一堆子控制、神經機械、人工頭腦、虛擬、電腦、網路……裡頭,「望文生義」地一眼指認出Cyber的「原形」來。
Cyber來自希臘文,意為「舵手」或「操縱者」
其實,Cyber來自希臘文,原意是「舵手」或「操縱者」。而當1940年代Norbert Wiener以之造出Cybernetics(今譯『控制論』)一詞時,指涉的是一門跟「電」與「控制」有關的科學。
說真的,要以中文擁抱Cyber也沒有想像中困難──既然Cyber的意義原點就是「電」與「控制」,那以「電馭」(『馭』即操縱及控制之意)來完全對應「Cyber-」不是所有問題都迎刃而解了嗎?
Cybernetics=電馭論/電馭學;Cyberspace=電馭空間;Cyborg(由Cyber和Organism組成)=電馭生(物)體; Cyber-culture=電馭文化;Cyberpunk=電馭叛客……Perfect!
CP 講座《高科技與人類未來》系列-馭電飛行-A Brief Intro to Cyberpunk
【時間】:10/23(二)19:30~21:00
【主講】:難攻博士|破報專欄作家
【地點】:CAFE PHILO 慕哲咖啡館地下沙龍
【地址】:台北市紹興北街 3 號 B1
【主辦】:青平台
【詳洽】:(02)87724100
不懂Cyber形同不懂科幻
好啦,為什麼要在這個屬於「科幻」的單元裡,大費周章地跟大家嚼這個「科技」的Cyber舌根,其實是有原因的。因為Cyber這個字眼,在近代科幻作品裡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,重要性也越來越強,甚至這樣講都不為過:如果不懂得「電馭叛客」(Cyberpunk;電腦叛客、網路龐克、賽伯朋克……都有人翻)這個重量級科幻流派,很可能「科幻近代史」就完全聊不下去了──幫Cyberpunk來個「正名運動」當然是第一要務。
1982年迪士尼的《電子世界爭霸戰》(Tron)開啟了「數位時空」的新頁。而1984年時,一位名為William Gibson的美裔加拿大作家所寫的小說《Neuromancer》[註],則把「科幻」從機器人、外星人、死光槍、太空船和時光旅行的陳腔濫調中徹底解放出來,一夕之間成了「電馭叛客」運動的開山祖師。
1984年出版的科幻作品《Neuromancer》,是當年攻讀英國文學學位的Gibson之小說處女作。令人驚訝的是,Gibson本人完全不懂電腦,更別提玩什麼網路,但這本在傳統打字機上一字一句所敲出的科幻小說,卻甫一推出即造成轟動,一舉同時奪下1984年英語科幻文學界的三大獎項:「雨果獎」、「星雲獎」和「菲利普‧狄克獎」,記錄至今無人能破。《Neuromancer》是否受到《電子世界爭霸戰》的影響已不可考,但小說中所描繪的電腦空間與網路想像,卻頗貼近電影的視覺體驗。
Gibson對於創造有關「電馭空間」的次文化與想像有著絕對的貢獻。早在大多數人們都還對網際網路(Internet)與虛擬實境(Virtual Reality;VR)全然陌生的時候,他就已對這類新科技所可能為世界帶來的變革與衝擊,擘畫出相當具體的圖像:在《Neuromancer》的世界裡,人們可以藉由「模擬刺激」(Simstim;Simulated Stimulation)技術和「皮膚電極」(Dermatrode)裝置,透過硬體平台與電馭空間接續,讓自己完全神入於虛擬的網路世界當中。
《Neuromancer》啟發了電影《駭客任務》
小說展開於近未來頹廢的東方不夜城「千葉」,主角Case是個殘廢潦倒的網路獨行俠:他曾是顯赫一時的駭客名人,但在一次失風之後,被人徹底燒壞了賴以連上電馭空間的神經系統。
這個失魂落魄的前駭客,在一襲緊身勁裝、眼戴反光墨鏡的街頭女武士Molly和背後神秘力量的威脅利誘之下,奉命潛入詭異的跨國企業核心資料庫中,竊取機密情報:Case一面參與資訊大戰,一面得查出幕後神秘主使是誰。
而作為一名電馭牛仔(Cyber-cowboy),他以自己的神經系統掛上全球電腦網路;為了在電馭空間裡競爭生存,他使用各種匪夷所思的人工智慧與怪異軟體為自己服務。幕後主使出人意料,結局令人冷汗直冒……
《Neuromancer》擺脫了科幻作品長久以來的貧乏格局,開創了以Hi-Tech, Low-Life為註冊商標的「電馭叛客」科幻流派:無可逃遁的控制勢力、傾頹破敗的廢墟光景、虛實難分的異想世界、絕地反攻的科技游擊。落魄駭客、街頭女打仔、神經網路連線、電馭空間資訊戰、匪夷所思神秘主謀……這一切是不是感覺有那麼一點似曾相識?不錯,正是《駭客任務》!The Matrix、Zion……統統來自於《Neuromancer》!
從《Neuromancer》一路到《駭客任務》,「電馭叛客」的預言世界還正在「科幻」與「科技」交纏的雙股螺旋中繼續進行。我們的未來究竟還能繼續控制電力?還是反過頭來為電所制?「電馭叛客」幫我們問了問題──但我們可得自己去找答案……
[註]《Neuromancer》這本精彩絕倫的經典科幻小說,至今本地仍無中文譯本,實在遺憾。若要問我Cyber都正名了,但Neuromancer為什麼不順便一下?苦衷在於Gibson這書名上玩弄了太多層次的英文雙關語,而這下可就無解了……
(載於《PC OFFICE》雜誌2004年02月號【想像力的邊疆】專欄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