陳界仁簡介
1960年生於台灣桃園,高職美工科畢業,目前生活和工作於台灣台北。
陳界仁的創作大都以錄影裝置為主。
在台灣的冷戰/反共/戒嚴時期﹝1950─1987﹞,陳界仁曾以游擊式的行為藝術和策劃體制外地下藝術展覽等方式,干擾當時的戒嚴體制,1987年台灣解除戒嚴後,陳界仁停止創作沉寂了八年。
這段期間他經由重新審視自身的成長經驗、家族歷史和其生活環境中的軍法局、加工區、兵工廠、反共義士療養院、違章建築區等規訓與治理空間,省思台灣從歷經日本殖民統治﹝1895─1945﹞,至二戰後在美國與國民黨共構的冷戰/反共/戒嚴體制下,成為資本主義國際分工體系裡,依賴出口導向的勞力密集產業與高污染業的下游加工區,以及解嚴後被再度改造為新自由主義社會的過程與根源。
陳界仁認為──台灣在經歷長期被支配與處於「多重主權重疊」的歷史與政治狀況下,人的內在精神已被徹底的「碎裂化」,並成為一個不斷「遺忘自身」與喪失「歷史性地思考與想像未來」的社會。
1996年他重新恢復創作後,開始和在地人民、失業勞工、臨時工、移工、外籍配偶、無業青年、社會運動者進行合作,並藉由與被排除者、社會運動者和電影工作者,結合成相互學習的拍攝團隊與臨時社群,以及通過占據資方廠房、潛入法律禁區、運用廢棄物搭建虛構場景等行動,對已被景觀社會層層遮蔽的人民歷史與當代現實,提出另一種「再-想像」、「再-敘事」、「再-書寫」與「再-連結」的拍攝計劃。
CP 講座:《藝術與政治》系列-創作的目的
【時間】:8/7(二)19:30~21:00
【主持】:龔卓軍|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所長
【主講】:陳界仁|當代藝術家
【地點】:CAFE PHILO 慕哲咖啡館地下沙龍
【地址】:台北市紹興北街 3 號 B1
【主辦】:青平台
【詳洽】:(02)87724100
陳界仁的作品雖有其關注的政治議題,但他認為藝術的意義,不只在於對現實政治機制的操控策略進行揭露與批判,更在於如何從相互學習的拍攝過程中,實驗新的社會關係,以及從難以言說的身體性經驗與記憶、人在精神碎裂下的幽微狀態、社會空間裡隱藏的各種模糊邊界地帶裡,藉由詩學辯證式的影像,去開啟新的政治與美學想像。
同時,陳界仁的影片以連結不同的歷史時空、極簡的對白或完全無聲的緩慢影像,以及存在各種「空隙」的敘事形式,邀請來自不同歷史、文化、社會脈絡與生命經驗的觀眾,對影片中的「空隙」進行各自的想像,藉以將觀影過程轉換成一個可多重對話的場域。
陳界仁的主要作品包括《魂魄暴亂1900-1999》(1996-1999)、《凌遲考:一張歷史照片的迴音》(2002)、《加工廠》(2003)、《八德》(2005)、《路徑圖》(2006)、《軍法局》(2007-2008)、《帝國邊界Ⅰ》(2008-2009)、《帝國邊界Ⅱ–西方公司》(2010)、《自我盜版—自由樂捐計劃》(2007-至今)等。
其作品曾個展於:台北市立美術館、洛杉磯REDCAT藝術中心、馬德里蘇菲雅皇后國家美術館、紐約亞洲協會美術館、巴黎網球場國家畫廊等機構。
參加過的聯展包括:威尼斯雙年展、聖保羅雙年展、里昂雙年展、利物浦雙年展、哥德堡雙年展、伊斯坦堡雙年展、莫斯科雙年展、紐奧良雙年展、雪梨雙年展、台北雙年展、光州雙年展、上海雙年展、廣州三年展、福岡亞洲藝術三年展、布里斯本亞太三年展等當代藝術展覽,以及阿爾、西班牙、里斯本等攝影節。
並曾獲2009年台灣國家文藝獎─視覺藝術類、2000年韓國光州雙年展特別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