青平台講座:《從詩人里爾克談孤獨》

孤獨可以抵擋一切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

文|詩人李魁賢‧責任編輯何旻燁

世界上有許多優秀的詩人,孤傲不群,不媚俗從眾,甚至離群索居,像隱士般過著孤獨的生活。這並非全然是因為他們個性孤僻,或懷才不遇,而往往是先天與後天處境使然,讓他們有著獨特超群的思惟和行事風格。

里爾克出生於捷克布拉格,父親是平凡的公務員,沒有顯赫家世,鬱鬱不得志;母親出身上流家庭,娘家政商關係良好,本身又甚有才氣,在家庭裡自然成為河東獅。母親因懷念早夭的女兒,里爾克到六歲前都被做女裝打扮,又因她對丈夫失望,轉而寵溺里爾克。里爾克九歲時,父母分居,母親嚮往貴族社交生活,無心管教里爾克,他11歲就被送進軍事初校,念了四年後轉入軍事高校。

軍校雖然總共念了五年,終究無法適應嚴格的軍事教育,轉學到林茨(Linz)商業學校,後來繼續進大學讀哲學、法律、藝術史等,但似乎都無法舒展其志。

1896年9月底,里爾克離開布拉格,到慕尼黑尋求文學上的發展機會,除了1906年3月因父親過世,回家奔喪外,從此不再踏進國門,斷絕與捷克的關聯,成了居無定所、浪跡天涯的遊子。

到慕尼黑之前,里爾克已出版詩集《生命與歌》(Leben und Lied),在慕尼黑奮發求進,勤讀文學書籍,專心創作,接連出版詩集、劇本和藝評集,進大學攻讀藝術史,與藝術界新銳交往,眼界大開,在德國文壇稍具名氣。

翌年,里爾克在慕尼黑結識露.安德里亞‧莎樂美(Lou Andreas-Salomé),這位出生於俄羅斯聖彼德堡的才女,她出版過小說《魯特》(Ruth),與德國哲學家尼采和奧國精神分析學家弗洛伊德有過深交,36歲的露和21歲的里爾克是姊弟戀,她帶領里爾克進入存在主義文學的前衛領域。

1899年和1900年,兩人兩度同遊俄羅斯,訪問畫家帕斯捷納克(Leonid Pasternak,後來成明的詩人帕斯捷納克的父親)和列賓(Ilya Repin )、小說家托爾斯泰(Leo Tolstoy。後者尤其讓里爾克親身體驗到俄羅斯農夫那種信仰虔誠、生活樸素、執著於土地的情懷,而這與里爾克的處境有很大的差別,這個機緣促成他寫出小說《上帝的故事》。

 

青平台講座:《從詩人里爾克談孤獨》

【時間】:12/7(五)14:30~16:00

【主講】:李魁賢|詩人

【地點】:勵馨基金會1樓V-shop

【地址】:新北市新店市順安街2-1號1樓(捷運大坪林站四號出口)

【主辦】:青平台

【協辦】:勵馨基金會

【詳洽】:(02)87724100

 

旅俄回德後,里爾克住在布雷門與漢堡之間的小鎮沃普斯韋德(Worpswede),是一個聞名遐邇的畫家村,他與許多年輕藝術家交往,從理論的藝術史研究,進到實際的藝術家創作與生活領域,深入觀察和探究。

1901年,他與雕塑家克拉拉.衛絲陀芙(Clara Westhoff)結婚,年底生下獨生女,以露的書中主角魯特命名。但婚後生計困難,克拉拉以藝術創作自求發展,里爾克前往巴黎擔任羅丹祕書,從此夫妻處於分居狀態。

在巴黎期間,里爾克近身觀察、體會到羅丹勤奮不懈的創作精神、心無旁騖的孤獨心靈修養,學習到視覺印象對詩意象塑造的重要性,以及透過「事物」探究世界內在真實的意義。

這促成他走向「即物詩」(Ding Gedicht)的風格,也就是後來常被提到的「即物性」(Sachlichkeit)的詩。里爾克跟在羅丹身邊五年,真正擔任祕書工作約8個月,後來因故發生爭執而離去。

至此,里爾克的精神世界大致已確立,並且逐漸定型。但他在生活上重新又陷入不穩定狀態,幸虧此時的里爾克在歐洲詩壇聲譽日隆,各國貴族、出版家、社會賢達等,邀約不斷,提供他生活支援,於是他輾轉居住在義大利、瑞典、德國、法國、埃及、瑞士各地,1921年定居在瑞士瓦利士山細耶(Sierre)穆座古堡(Château de Muzot)。

在此偏僻寧靜的鄉村,里爾克噴發出最後的創作高峯,完成《杜英諾悲歌》和《給奧費斯的十四行詩》兩本詩集,成為二十世紀世界文學的經典。1924年法國作家紀德、詩人梵樂希等歐洲文壇眾多名流,在巴黎報紙刊登廣告慶祝他五十歲生日,此時他卻因病頻頻進出日內瓦湖邊的華蒙特療養院治療,延到1926年底辭世,享年52歲。

Event Tickets

Ticket Type Sale Period Price
入場券

~ 2012/12/07 16:00(+0800) End of Sale
  • Free
Next Step

5 Attendees

Show Attendees Hide Attendees
...And other 4 people